记退休机关二支部一次特色支部活动

发布者:ltxb发布时间:2011-12-14浏览次数:2093

情怀秦淮

——记退休机关二支部一次特色支部活动

在多姿多彩的金秋季节里,机关退休二支部于10月中旬组织了一次活动——泛舟“母亲河”(秦淮河)、登临古城堡(中华门城堡)。这次活动尽管只有半天时间,但同志们都感到颇具特色,既是健身的“绿色之旅”,又是益智的“人文之旅”。

泛舟“母亲河”

1015上午,支部事先已经约定九点半钟在石头城遗址公园内集中,当天先后共计到达12人,人数虽不多,但包括教务、财务、科研等部门,也算是一次难得相聚的良机,同志们兴致勃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为了保存美好的记忆,在游船码头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老有所乐”的珍贵画面。

在导小姐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古色古香的“秦淮画舫”。船舱内窗明几净,座位整齐,大家一边品着香茗,一边聆听曼妙的民族音乐,此时放眼窗外,就可以浏览秦淮河的绮丽景象。“河中碧波荡漾,两岸绿茵葱郁”,“鱼在水中游,画舫穿梭过”,真可谓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

游船缓缓前进,我们眼前看到的河东岸是延绵不断的古朴的城墙带与老城,而河西岸则是河西新城的现代化风格的高楼群,这条护城河起了“环绕古城,连通新城”的纽带作用,也形成了古今文脉交融、景象万千的独特的自然风光。

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孕育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沿线历史积淀浑厚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在整个航程中,导小姐不断的向我们热情的讲述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有时还动情地朗诵起古典诗词的精彩篇章,把我们带进诗琴画意的优美境界中。下面姑举数例为证:

在“西水关风貌区”水西门桥附近,有一处“赏心亭”。该亭始建于六朝,北宋丁谓任建康府尹时重新修建,建在当年水西门城楼之上。古籍中称该亭“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景定建康志》)“秦淮绝致,清在轩槛。”(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历代文人登亭游览,留下不少著名诗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曾三唱赏心亭,表述了一位爱国人士壮志未酬的心曲,也是南宋抗金史上一曲悲壮之歌。

在“中华门风貌区”西长干巷内有一处“牧童遥指”景点。它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一诗内容而建成的主题铜雕。原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明显的描写的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约人景色,但对“杏花村”的所在地,历来众说纷纭(有安徽贵地说,山西汾阳说,湖北麻池说),如今这个景点的建立,从地方文化的角度确认了“杏花村”原址就在南京。

在“中华门风貌区”长干里还有一处“两小无猜”的八组主题铜雕。它是从唐代诗人李白《长干行》一诗中选取的题材。这首诗借助一位年轻商妇之言,描述其与丈夫的离别之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长干人的商旅生活。原诗中有回忆童年生活的著名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在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人们在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相处融洽时,常用“青梅竹马”与“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其出处就在这首诗里。

 

登临古城堡

在秦淮河上航行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抵达终点中华门城外码头,我们离船登岸,便踏上沿着中华门城墙根铺设的一条绿色河滨大道。在这里,灵秀的秦淮河与雄伟的中华门城墙互相依托,构成独特的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观。我们不禁深深地感受到,秦淮河的阴柔之美与中华门的阳刚之美如此有机的交融,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当我们从南门进城以后,来到中华门城堡面前。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奇巧、工事之紧固,保存之完整,确实令人惊叹,真正无愧于“世界古城堡之冠”的美称。

我们随着大批游客,兴奋的走上瓮城。两侧的宽阔的“马道”,顾不得年老体弱,一股作气的登上城堡顶部。站在最高处,纵目四望,美好景色尽收眼底。俯视护城河(秦淮河)波光粼粼,远眺雨花台山峦叠翠,如此巍峨宏大的中华门不愧为“龙蟠虎踞之势,群山拱翼之严”,真乃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机关退休二支部供稿  王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