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复办初期 带领大家建系 大胆课程改革
孙志宽
1982年国务院发布130号文件,明确了教育学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使教育学院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学校开始招收从专科起点、通过两年脱产进修达到本科要求的合格高中教师。学校也随之调整了机构,将原来的轮训部和进修部撤改为院系两级领导。我离开进修部担任理化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仍兼任理化支部书记。其实物理和化学都是独立的单位,合而为一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从一无所有 到基本完美
要白手起家创建化学系,确非易事,况且化学楼还有部分教室仍为南艺占用,不过是一个大教室仅放置一架钢琴的利用率。办学的基本条件除校舍外,就是降资、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而这些基本条件,除原教材编写组留下的6位教师外,其他就一无所有了,怎么办?只有努力创造条件上!我考虑还是要分先后缓急,师资不是急需补进,图书资料欠缺需要添置,而仪器设备需要首先配置。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尽快解决仪器设备基本设施,因为这不是一下就能到位,仪器购置需要经费还不难解决,而教室的课桌椅、宿舍的床铺、桌凳以及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建设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我曾组织全体老师到南师、南化工和邻近的省化工研究前去参观他们的实验室设施。当时木材属紧张物资,南京还未找到能接受承办这方面的单位,后来安徽和县有个单位愿意承制课桌椅,经谈判先由他们制作部分,按我们的标准要求制作,不久货送到了,经验收总感到还不十分理想,也就终止继续送货。后来由教育厅的同志介绍涟水县的一家工厂能承接制作,包括实验桌。于是我又让钱景渊同志根据我的要求,帮我画图,我把实验桌的大小规格、式样和各种要求告诉他,请他制图。工厂根据图纸加工。不久几十张实验长条桌便送来了,经验收还算满意,然后又请油漆工用防腐漆漆好,最后再在桌上铺上一层防腐橡胶,这样就可经久耐用了。放置各种化学试剂的药品架,采用角铁焊制,对一些有剧毒的试剂需要加锁放置的,便只能用木厨了。最麻烦的是实验室的通风设备,有的只需在窗上面安装排风扇即可,如物化实验室,天平室,其他实验室都必须有通风橱的设施,因为有些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以防毒气外逸扩散污染室内空气,通风橱的密封性还要好,而且橱门可以上下移动,以便于操作,顶上还应是漏斗状的,有利于气体排出,为此,通风橱必须有鼓风和排风设备。我设计好后,确定位置,又请钱景渊同志画出图纸。这次还是请他设法联系购置和安排有关设备的施工队伍,经过他多方打听,终于一一解决,钱老师又为我们化学系作出了贡献,真诚感谢他。
一般化学实验仪器多为玻璃制品,价格不贵,最贵重的仪器是有关物理化学实验室的一些仪器,买来后都是老师们自己安装调试的,就连每张实验桌上需要的接线板也都是钱文浩和刘青平两位青年教师自己动手装制的。还有一次青年教师陈卫林一个人踏辆三轮车去太平路采购化学试剂和一些玻璃仪器。那时大家的创业精神实在可嘉,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在师资方面,开始仅有教材组留下的6人,78年调进薛人虎老师,80年底留下实验员5人接着又调进3人,82、83年分配大学毕业生8人,这就是当时的基本队伍,不得不请外援了。曾请过南大的《分析化学》老师,南师、南化工的《结构化学》老师。当课程没有人接任时,作为系的主要负责人,是何等的焦急啊!后来不断有毛遂自荐的同志来求聘,于是根据需要择优考虑,经考核同意后得到领导批准,才正式录用,到85年时,各科教师才算配齐。
课程设置 改革创新
根据教学大纲,化学专业专升本要开设的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中学化学教材教读》等必修课,但这些课程有一本也是专科的必修课,只是深度不同。专科是高中起点,而我们是专科起点,这就大有不同了。在教学内容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几次讨论。如何不重复专科教学内容,这是个普遍的难题,付改的结果认为对教材内容上应采取突出理论部分的深化和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这两点上对重点难点上要讲透。这样使学生学起来才不会感到与专科完全重复而又一定的新意。并把课程名称叫《无机选论》和《有机选论》,而《分析化学》则侧重于定量分析和操作技能上,至于《物理化学》,一般在专科是不开设的,只有少数三年制师专(如淮阴师专)开设,但课时较少,实验也做得较少,所以问题不大。《结构化学教材教法》是包括实验室在内,按大纲、专科和本科区别不大,但我考虑,根据培养目标,要使学员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必须把这门课程一分为二,把实验教学突出出来,独立设课,即分成《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两门独立的必修课。前者不仅包括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原则,以及各类型教材的教学规律的探讨,更要增加当代国内外化学教学理论方面的学术前沿的新问题和新成就的教学方法等,还要介绍化学教学中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对实验的改进与研究的能力,这样全新的教学内容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思维。后来经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不论是《无机选论》,还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学员对这些课程都认为对他们是最有帮助的课程。总之在课程设置方面,既不脱离教学大纲,又具有鲜明的改革创新之意,这也就区别于其他教育学院了。后来我总结了一篇文章《化学系是怎样进行教学改革的》刊载在院教务处编的《教学通讯》85年第3期上。另一篇文章《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能力的培养》副标题是《浅读开设<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体会》。刊载在院刊85年13期上,后来在一次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在南师大召开全省高校教学法研究会上,我作了开设此课的介绍,并阐述单独开设此课的意义和做法。得到同行们的赞同,再后来得知88年6月在哈尔滨召开化学教学法会议上认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是高师化学系的两门重要的必修课,对培养合格师资有着重要意义,必须予以加强”。而这个意见是根据87年12月教育部师教司的文讨提出的。由此看来,几年前我的课程改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我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后来,我又在《化学教育》杂志上发表《开设‘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做法和体会》一文,文章发表后,很快得到全国24所兄弟院校来信表示赞同,并希望能得到些讲义。我把讲义寄给北京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梁英豪教授,请他指正,他对此讲义给予很高评价。时值学校征集质量较高的讲义,选送全国十二所兄弟院校联会。发起编写《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编委会,我的这份讲义经学校筛选后获选该编委会,经审阅后得到出版。这再一次证明我开设的课程,我编写的教学内容,得到同行的认可。使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对教改作出的贡献终于得到认可了。
除了必修课进行大胆改革外,曾提出压缩必修课的课时,增设选修课。供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一般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在36~72课时不等。每位学生必须选修1~2门选修课。我系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在同类学校中也很早。先后开设的选修课有:《微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史》、《仪器分析》、《环境保护》和《教育统计和测量》等,继中文系开设毕业论文后,我系也是第二个开设的系。为此还开设“论文指导”课。这些选修课,不仅在教育学院系科是最早开设的,有的甚至连师院、师大在当时有的也未开设,例如《微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我系一位毕业生去报考上海师大硕士研究生时,该校老师说他们尚未开设此课,因为该生在处理物化实验数据时,他应用微机在处理了,那位老师感叹的说,我校已走在前面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鼓励老师到兄弟院校去听课学习,特别是建系初期,我们不少老师都到南师、南大去听课,有的还参加他们的培训班,如王子鹏、陈卫林、陈梅英等老师就到南大区参加计算机学习班,王老师还参加过两期,《初级班到高级班》、《微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他开设的选修课。
适应形势需要 举办各培训班
我们还和南京教院化学科合作,在南大忻新泉教授指导下,开发了《初中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为南京中学教师举办过短训班,此软件还得到南京市科委的奖励。
87年还与华东师大化学系在我院联合举办全国高校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师大、河北师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院、苏州大学和上海、武汉、长春、新疆及我省各教育学院共27所院校。这次会议又一次扩大了我院对全国全省高校系统的影响力。
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要举行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和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我们曾于5月就主持召开了全省十二所市属教育学院的无机、有机化学有关老师会议,与他们共同研究编写文化考试的复习资料,讨论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及完成时间。我们和南京教育学院合作,《无机化学》由我院庞雪亭和南京教院有关老师合编,我负责联系书号和印刷出版。在暑假及时举办复习班,在授课期间,王子鹏老师突然胃出血住院,即请陈兆怀老师代课,不料几天后陈又生病了,我真是心急如焚,便连夜找丁楠涛老师来救急,终于解救了燃眉之急。
88年由教务处孙维梓同志牵头,为省农垦局举办“中学化学实验员培训班”,共四个月。我特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自编讲义《中学化学实验概述》和《中学化学实验》并为他们讲课,前者36课时,后者96课时包括实验。
6月和11月我曾两次接受省教委职称改革办公室聘请为高校高评委化学学科组评委,分别对成人高校教师和成人高校、中专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90年我便退休了,但仍是退而未休,继续发挥余热,仍心系教育事业,为培养青年教师在各方面做贡献,尽些绵薄之力。
除继续为我院本系的本科生、函授班、培训班、进修班等授课,延续到2000年。我还曾与翁德宝、刘筱莉老师共同为教育系开讲过《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和《自然科学概况论》。
此外,91年还受聘于南师大为88级化学系本科生讲课。93年和94年为南京师专92级讲课。93、94、99年暑假赴东台、镇江、连云港等地为使用省编化学教材进行师资培训。
还编写了几本教材
92年参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属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北师大出版社92年出版,且发行多年。
92年本人专著:《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93年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化学全一册》,省内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化学参考资料》,省内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
94年主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实验本)》。
97年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化学第二版》,《化学实验》、《教学参考书》国家审定通过,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1年合编《简明科学技术史》高中选修教材,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