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之一
----------- 我参加了复办筹建工作
孙志宽
时光流似箭,省教育学院已六十华诞了,自1978年度复办至今,也已三十四个年头了。回首往事,好像并没有虚度年华。有好多经历,似乎有些模糊,但有的印象还深。
1978年7月根据省委、省革委会同意决定复办江苏教育学院,并以省教材编写组为基础,筹备复办江苏教育学院。我就是从省教材编写组秘书组参加到以毛系沄同志为首的筹备处工作的一员,记得当时一起参加的还有王家良、钱景渊、姚启鼎等几位。省教育学院原址在北京西路77号,院内教学和生活用房约有2400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400米跑道的大操场,文革期间,一直被南艺、南师、省测绘局等占用,大操场已成为一家拉丝厂做厂房。我们去接收时,仅得到教学大楼顶层的四间房和一楼的一间教室,还有后面一大间练功房,我们把情况及时向教育厅(当时称省教育局)汇报,很快方非副厅长便召集我们和南艺领导开会商谈,要求尽快撤让留在77号的南艺用房。我记得毛系沄同志和我代表教院和南艺两位领导以及教育厅计财处处长李云清同志一起开会,商谈搬迁问题,经反复商议,最后决定由省教育厅拨款(分批)50万元给南艺,让他们在黄瓜园南艺校园内新建教工宿舍,以便尽快在三年内全部搬出北京西路77号,会后南艺确实便逐步撤出,不过进度并不快。
78年仲夏,省里召开省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当年恢复高考,时间可以稍稍推迟进行,方厅长在会上宣布复办江苏教育学院并参加当年统考招生。听了这个消息,大家倍感兴奋,但我们又感到压力特大,要这么快招生,千头万绪,如何准备,真非常着急!而且听说明年2月就要准备开学,迎接新生。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难道我们要创造奇迹了!当时领导提出,“要边复建,边办学,以办学促复建”,来激励大家办学的积极性。后来得知教院录取了70名专科生,其中英语30名,理化实验员40名。
复办伊始 物力维艰
在筹备工作中,我要负责后勤物资保障,钱景渊不久便去负责新建教工宿舍去了,同时他还要催促省测绘局及所谓“八大家”(占用教院内房子的其他单位)商议撤离工作,这也是很艰难的工作。
当时物资供应是非常紧张的,四人帮把国民经济搞到几乎崩溃的边缘了,又是计划经济,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要有计划,可我们一无所有,是从零开始。我记得最困难的要算是购买木器家具,如桌子、椅子、凳子、橱柜等。我和王家良同志天天跑东跑西,跑了一家又一家,在鼓楼一家较大的日杂商店,想买桌子,木床等,店主说,这些东西都要凭结婚证才能买到,我告诉他我们是为单位买的,他也不肯,经过几天去商量,终于同意分批给我们解决十几张饭桌,双层木床,没有可以买铁质的,木椅没有可购折叠椅,反正先解决多少再说,其余慢慢再设法解决。
当时还没有一个勤杂工,什么体力活都得自己动手干(原来教材编写组就这样)当时学生宿舍男生安排在后面的一间大练功房,女生则临时安排在大楼顶层四楼。铁床要搬上去,还要安装,我和王家良两人把床装搭好后,又搬来搬去,要想既能排得多,又要空间留的宽。移动了好几次,最后终于安排的比较满意,而且在适当的位置还得放上桌子。我们可忙得浑身是汗,腰酸背痛,也算是强体力劳动了。对我们来说,长期在办公室,坐在写字台前的人应该是个考验了。
有一天我走在北京西路上,旁边一辆小轿车突然停了下来,里面有人向我招呼,我一看原来是方非厅长,她叫我上车,问我到哪里去,我告诉她要回15号,她又问我筹备工作做的怎么样了?我向她做了“汇报”,她说要钱可以拨,要人(指教师)可以调,我在大会上做了表态,教育学院要招生,你们可不能让我放空炮啊?要积极筹备啊!我也表态说我们会尽力保证能按时开学,请领导放心。方厅长过去常到我们的教材组来,而且还到过我们化学组一起讨论过问题。1973年那年,我还参加她带队到无锡去对教材编写改革作调查呢,所以还比较熟悉。方厅长平易近人,平时对我们教材组老师也很关心,所以路上见到我就叫我上车,并询问起筹备工作的情况来了。
在食堂方面,要开伙没有厨师怎么行?后来我想到去居委会求助,也许他们可帮助物色到能烧菜和会做面食的师傅,经过他们的调查选择,终于替我们找到了两位退休的老厨师,一位已经71岁了,另一位也65岁了,不过年岁虽大,体力还不差,而且手艺都很好,同时还请了两位帮工。后来我知道,可通过居委会来帮助我解决这类问题,如77号传达室没有人,戚师傅就是我从居委会介绍来的,戚师傅有些文化,可以搞收发,为人忠恳,服务认真,直到近70岁才辞退他。后来食堂工作有姚启鼎同志全面负责了。教材组,秘书组也搬到77号,我仍是秘书组负责人,后来我离开后由黄祥生接替。
我还记得复办初期,毛系沄同志开了个名单,要我到有关市,县人事局去商调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是借调到教材组的,有的是下放的教师,有的是原来在教育学院的。我接收任务后很快就出发了。仅用六天时间,跑了淮安、淮阴、建湖、南通市、南通县、灌云、滨海等地,那时交通和住宿不像现在这样方便,车票很紧张,我总是到了一站随即买下一站的车票,就这样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归,提前返程了。
79年2月,春节过后,在百忙之中举行了开学典礼。学生知道是刚复办的,一切尚在完善之中,有些困难和不便,他们也很能理解。例如住在教学楼顶层的学生,上厕所还要下楼到三楼,因为四楼没有厕所
79年3月,院党委会建立了,我担任理化直属支部书记兼化学教研组副组长(组长是薛人虎同志)。化学实验员班主任是范伯良同志,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对学生也非常关心。80年底学生毕业后不久,他要求调回上海松江,我再三挽留也没有留住。他终于满足了调回家乡的愿望。
再接新任务 编大纲和教参
教务处陈凤肖处长从教育部开会回来,领回一项任务,当时全国复办教育学院的省份很少,我们江苏是最早的一批复办的学校。教育部委托我院制定《中学教师进修高师本科化学专业教学大纲》(试用本),学校决定由我和薛人虎两人负责组织实施。我们研究,根据当时的师资情况,力量不够,于是我们商定要请江苏师院来协助。薛老师原先在江苏师院附中工作的,对江苏师院的老师比较熟悉,可以去聘请他们参加。后来研究决定《无机化学》由我院王子鹏,陈兆怀两同志参加,我和薛老师参加《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其余《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由江苏师院有关老师承担。经过讨论修改完稿后,最后请北师大,东北师大审定,该文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全国教育学院使用。
接着我们又受人教社委托,编写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全日制十年制高中化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于是我正式从筹备处(秘书组)调到化学教研组参加编写任务。不久筹备处也撤销了。人教社邀请我和薛人虎两人去北京,听他们介绍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有关参考资料的编写要求。那时人教社刚恢复,还没有社址。编写全国统一教材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因为文革期间,各省都自编教材,有些混乱,有的质量较差,最终小平同志提出,中小学教材还是要统一编写,保证质量。一个大纲,一套教材,还把原来人教社下放的编写人员能调回来的都调回来,没有地方就先集中在香山饭店(当时还叫招待所),以教材编写会议的名义解决食宿问题。我们去后,就住在他们的一间宿舍里,那里正好有两张空铺 ,和他们同吃同住,还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如听报告等。最后详细听取了他们介绍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体例等。在香山住了六天,香山的环境非常幽静,也很旷大。我们每天凌晨散步便去爬山,高兴时直到山顶”鬼见愁”之处。我们也到过毛主席曾坐在藤椅上看新华日报报道南京解放的消息的休息地。
在香山我发现人教社的图书资料很多,我翻阅了不少中外资料,得益不少。例如看到美国的一些教材,在表示“电子式”时元素周围的电子点的位置不像国内的教材那样任意乱点,而是有一定的排布规律。我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回来后还写了一篇短文《建议采用一种合理的电子式》,指出表示电子排布的规律原理。该文发表在《化学教育》81年第2期上。还发现国外教材上提到“近年来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穆斯堡尔谱查明:普鲁士蓝和滕氏蓝其实是同一种结构”。当时人教社程名荣同志建议我回来进行深入探讨。回来后我查阅了不少国内外教材和相关资料,院内资料不够就到南京图书馆借阅。最后又写了一篇“对普鲁士蓝和腾氏蓝的组成和结构的探讨”论文,发表在《化学教育》82年4期上。总之:此次北京之行不仅听取了人教社同志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等,还听到了他们首长的报告,特别是使我大开眼界,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不少国外教材和资料,真是受益匪浅。
由于新编教材理论部分比过去加深很多,有些内容是大学教材提到的,一下子中学教师肯定不能适应,人教社同志希望我们再请一些高校老师参加。为了编好这本教参,避免在理论上把握不好,我们特请了江师,南师,徐师等高校老师参加,以保证质量。完稿后大家反复讨论修改,最后人教社的同志又特来南京和我们共同审定。实际上是把好质量关。通过后他们便带回人教社。并于80年3月出版,全国发行。此书发行多年,反映良好,影响很大。
为了我们培训教师,人教社特地寄给我们几十本样书(尚未正式出版的书)供培训之用,我们在秋季开学前举办高中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来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们能吃透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又特请江师,扬师,南师等有关老师对教材涉及的理论部分,进行深入讲解。我们则着重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及有关实验方面的诸多问题作详细讲解。深受来参加培训老师的好评。这次培训班还有邻省安徽马鞍山市等好几个市县的老师慕名赶来参加,也使他们非常满意而归。
83年秋天,院长曹阳同志通知我,省教育厅要我到北京去,参加有关世界银行贷款给教育学院系统,要制定化学仪器的采购计划。要我到北京教育部报到,在北京教育学院开会,那时北京教育学院规模小,地方又小。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辽宁等,六所教育学院,每家可贷款1亿美元采购先进教学设备和仪器。我们几家代表共同讨论制定了方案和仪器目录。后来因我院的某些原因没有给我们而是给了南京教育学院,错失良机真是憾事。
理化实验员班毕业了,下面我们的任务该是什么呢?十年动乱期间,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摧残,文革后有许多学历不合格,教学水平不高的高中教师。据有关统计,当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中教师还不足40%。他们自身也迫切希望得到进修的机会。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学院属于成人高等教育,其任务是负责师资进修和干部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许多不具备本科学历的,通过进修达标。因此我们要接受新的任务,即举办从专科起点通过进修培养本科水平的高中教师。学校也设定了轮训部和进修部,形成院部两级领导体制。我又被任命为进修部党总支副书记,兼理化支部书记,进修部总支书记是马人庆同志,进修部副主任是腾建华和陆统鋆两位同志。后来我们又分工,马和腾负责文科,我和陆负责理科,但半年后,陆统鋆调去华东师大脱产进修半年,回来后升任副院长,很快又调到省电视大学教务处去了。这样使我在进修部的责任更大,工作压力和负担更重了。80年9月筹备处正式撤销时,我已回到化学教研组参加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继续承担党政行政和教学工作。